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
该馆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海南师范大学于2002年共同创建,以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,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,是海南省第一个融科学性、趣味性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。
展馆面积约7200m²,展品11890余件,价值约3亿元,已接待参观者达80余万人次,是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传窗口,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、国际旅游岛建设、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海南师范大学龟鳖保护研究团队依托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,于2012年创建了龟鳖博物馆, 该馆拥有龟鳖标本1万余件,是国内种类最丰富、储量最大的龟鳖博物馆,也是国际上最好的 龟鳖博物馆之一。
主要展示了龟字演化、龟的文化和药用价值、龟的化石标本、龟鳖动物进化历程等内容。展厅 按水生、陆生等不同生境类型布设,传递了龟鳖动物形态结构、体色与生境适应的生态学知识。 运用镜像模拟海龟产卵,展示海龟集体上岸产卵的习性。
图1 龟的化石
图2 龟文化-刻有甲骨文的龟的腹甲
图3 镜像模拟海龟产卵
图4 龟鳖馆陆龟标本展区
生物多样性展厅:根据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布设了软体动物、昆虫、两栖爬行动物、鸟类、哺乳动物等标本,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及意义。
海兽生物多样性展厅:馆藏标本包括缇鲸、儒艮(美人鱼)、海狗、海豹、小鳁鲸、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,主要科普和宣传海洋哺乳动物保护。
砗磲馆展厅:馆藏砗磲9400余片,科普宣传海洋软体动物保护。
图5 生物多样性展馆
图6鳀鲸骨骼标本
图7 砗磲标本
开展科普培训:“呵护我们的家园”、“五指山地区中小学教师绿色教育行动计划”、 “海南霸王岭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共建”、“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物种监测与环境教育培训”等主题科普培训。
开展“科技活动月”、“爱鸟周”、“环境日”、“海洋日”等活动,以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公众珍惜和呵护自然、保护生态环境。
结合社会热点推出了以登革热、台风、埃博拉病毒、中东呼吸综合征、巴黎协定、野生动物保护法、新冠病毒等为主题的数十次科普知识宣传展,引起了广泛关注,受到了海南省科技厅的肯定和表彰。
2002年被科技部、中宣部、教育部及中国科协授予“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”。
2003年被海南省科技厅、海南省宣传部、海南省教育厅及省科协授予“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”。
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“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”。
2009年被海南省科技厅授予“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”等荣誉称号。
202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、中共中央宣传部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“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”。
202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
博物馆科普志愿者积极参加科普宣传活动,曾多次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。
博物馆先后接待国家领导人邵鸿、杜青林;原教育部长袁贵仁;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;泰王国诗琳通公主;孙儒泳、赵尔宓、魏辅文等院士;Franck Bonin、Bernard Devaux等国际同行;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近百位高校领导;海南省相关领导;全国各地林业局、保护区等相关领导及工 作人员,社会公众及大中小学生80余万人次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,被认为是全国高校中一流的博物馆。
图1 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同志(右三)参观
图2 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(左一)参观
图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先生(左四)参观
图4 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参观
图5 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参观
图6 马建章院士(右二)
图7 国际龟鳖研究同行Franck Bonin(左一)
和 Bernard Devaux(右二)
博物馆现有砗磲标本9400余片;昆虫标本3000余件;两栖动物标本300余件;龟鳖标本1190余件;爬行动物标本1500余件;鸟类标本100余件;兽类标本150余件。博物馆馆藏标本将在今后的教学、科研、科普宣传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
图1 部分海龟标本
图2 部分淡水龟标本
图3 部分陆龟标本